索引号: | 所属主题: | ||
---|---|---|---|
发文字号: | 发文机关: | ||
成文时间: | 发布时间: |
泾川县关于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全县强科技强工业行动推进会议暨招商引资大会精神,全力构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推动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平凉市《关于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市“3659”发展战略,严格按照全县“2168”发展思路,坚持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提质增效为重点,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发展方向,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发展壮大新兴优势,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明确、梯度有序、运行高效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为实施强工业行动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规模总量有效增加。到2025年,力争全县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20%左右,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6%左右,规上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达到3户以上。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到2025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牵引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 以上,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 80% 以上。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力争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户,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培育发展智能电子、棉纱纺织装备、绿色能源装备、高效农机装备、矿用装备5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以工业集中区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两化融合显著提升。到2025年,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 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 ,重点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建成2个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
——绿色体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基本建成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初步形成绿色装备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
——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产值过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达 2户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打优势产品,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重点企业品牌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产业优势品牌。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方向
1.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着力打造高端装备智能化制造产业体系,实现“五大”行业全过程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精义化生产模式,力争在3至5年内,形成多个领域突破发展、全领域竞相开发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业集中区)
——发展智能电子制造。不断调整优化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精心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集中建办一批半导体照明、LCD 液晶显示屏、电容器、锂电池、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智能电子和装备企业。加快对接洽谈智能家居照明系统开发制造、艺术照明及高端模具生产、便携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等项目,加速签约落地进度。(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工业集中区、县招商服务中心)
——发展纺织装备制造。围绕建设西北最大棉纱纺织基地总体目标,招商建办自动化纺织机械、印染设备等配套装备生产企业。重点招商建办自动化缩绒整理机、智能化微波烘干机、全自动筒子纱染色生产线、智能裁切机、自动化针织设备零部件等设备加工项目。(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工业集中区、县招商服务中心)
——发展绿色能源装备。立足风电、光电产业资源开发优势,招商建办风力、光伏发电设备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培育多晶硅材料、风电叶片、储能装置等配套项目,加快实施浙江运达200MW风电开发项目,力争2024年底前建成风电电控设备生产线配套项目。(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工业集中区、县能源服务中心、县招商服务中心)
——发展高效农机装备。紧抓牛、果、菜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机遇,配套建办高效农业机械、先进种养设备等农用机械生产企业。重点培育饲料收割、粉碎、打捆、裹包等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洗选、分割、包装等农用机械部件或装备等项目。(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业集中区、县招商服务中心)
——发展矿用机械装备。紧紧围绕陇东综合能源基地泾川项目区建设规划,加快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着眼于节能环保矿山机械、石油机械的全面配套,大力开发以高性能智能化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薄煤层采煤机、液压支架、煤机配件为重点的矿用机械和电缆桥塞、减速机等石油配套机械,为煤炭绿色高效开采、石油勘探开发提供足够的消耗类零部件或装置产品。(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工业集中区、县能源开发服务中心、县招商服务中心)
2.开发新型功能材料。全面推动新材料与传统制造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高性能纤维制品和复合材料产品。(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泾川分局、县工业集中区)
——开发绿色环保生物材料。推进煤化工与新材料的耦合发展,通过实施聚丙烯下游高端塑料制品及下游管材、板材等项目,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在全县工业发展中的占比份额。鼓励中辉利拓公司持续推进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技术研发,向环保型包装材料、农用地膜等方向延伸发展。加快论证开发薄膜(OPS)及纸塑基多层复合等新型包装材料,为县域农副产品、工业耐用品流通提供配套支持。(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泾川分局、县工业集中区、县招商服务中心)
——开发复合功能建筑材料。加快开发外墙保温板、保温装饰一体板、内墙装饰板、隔墙板、水泥无机发泡板、钢网合成板、陶瓷装饰板等产品,适时适宜发展天然纤维板、合成纤维板及有机压塑板、复合板,不断扩大板材生产能力。积极开发低挥发性水性建筑涂料及高性能墙体、面板涂饰材料,研发耐腐蚀、耐老化、使用寿命长、施工方便快捷的防水密封、防渗防堵材料,促进建筑装饰和涂饰材料多元化发展。加快实施家园陶瓷公司轻质陶瓷装饰复合保温板项目,实现转产达标运营。鼓励新裕建材公司大力研发新型环保涂料,提升技术竞争实力。(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工业集中区、县招商服务中心)
——开发绿色清洁能源材料。针对风光发电应用场景,开展能量型、容量型储能装置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制造业体系。试点建设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和蓄冷蓄热储能等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废物资源再利用,持续开发生物质颗粒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重点实施平凉巨科新能源年产5万吨醇基燃料生产线项目。(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工业集中区、县招商服务中心)
3.推广先进共性技术。突出工业软件在产品设计、成套装备设计、厂房设计、工业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联合软件业行业龙头企业及高校院所、县职教中心,集中人才、机构、市场等资源,大力开展行业先进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逐步打造县域工业行业技术创新体系。(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大数据中心)
——加快传统产业智能转型。加大智能制造新技术、新系统、新模式推广和应用,鼓励县内建材、棉纺、食品、中药材加工等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以新裕建材自动化升级、家园陶瓷节能转产改造、新创建材智能化升级、鑫诺航不锈钢搬迁入园等项目为重点,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设备,通过加大生产线设备自动化、数控化改造力度,优化工艺流程,提升关键工序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实现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工业集中区)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紧抓工业互联网技术本质和核心,通过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积极联合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运营商,开展多层次产学研交流活动,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芯片、工业以太网等关键共性技术,积极论证实施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区块链、5G网络全连接建设等项目,为构建先进装备制造服务体系提供技术应用硬环境。(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大数据中心)
——加快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建设,鼓励企业购买云产品,加大智能装备、物联网、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到2025年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100%,企业“上云”率达到90%以上。做好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咨询工作,积极开展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申报工作。到2025年,30%规上重点工业企业完成智能化诊断咨询,力争培育正大饲料、瑶池玉液等企业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大数据中心)
(二)实施路径
1.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把工业集中区作为承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主体,按照“一区两园、集群发展”要求,提升专业化配套服务能力,补齐配送网络基础和冷链物流短板,完善园区企业准入、退出机制,加快要素、项目、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园中园、特色园。加快布局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完善中小企业孵化园配套设施,尽快开建标准化工业厂房项目。通过招引智能终端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力争我县装备制造业占全市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10%以上。(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工业集中区)
2.提高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创新,支持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应用,促进企业研发、生产、经营模式和流程再造,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制造。支持创建装备制造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到“十四五”末,通过推动工业集中区扩量升级,努力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科技局)
3.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围绕装备制造重点产业链,增强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遴选若干试点示范项目,培育系统集成、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加大智能制造推广力度。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提升装备硬件、网络基础、工业核心软件、智能服务平台等工业新基础能力,积极建设装备制造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点,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主导发展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体系。(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科技局)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强全县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出厂检验和产品标准建设,强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预防和化解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建立品牌培育、保护和发展机制,实施工业质量品牌创建行动,组织企业争创装备制造行业品牌培育示范点、 “陇字号”品牌评价认证、省市政府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等,提升企业品牌实力和知名度。(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发改局)
5.全力推进“三化改造”。全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产品结构,形成更高附加值和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促进研发设计、生产设计、检测检验、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扎实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培育申报工作。支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加快清洁生产改造步伐,创建绿色工厂,持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量。(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泾川分局)
6.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装备制造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提升现有服务业务,培育拓展新型服务业。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产品个性化解决能力,积极开发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装备产品。鼓励节能环保、电工电气、矿用机械等领域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应用试点,提高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县工信局牵头负责 《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工作,县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头推进、密切配合。县工业集中区结合实际,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认真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工业经济攻坚突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加强财税金融扶持。严格落实国家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政策要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投放。积极争取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据信息发展专项资金及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全力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享受与智能终端等其他招商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金融信息服务中心、县税务局)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建设,瞄准制造业“500强”和国内外重点制造企业,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我县企业采取股权转让、相互持股、合资合作、重组上市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推进资源整合和技术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县招商服务中心、县工信局、县财政局)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装备制造领域,实施企业人才队伍培育和开发计划,加快引进符合产业导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支持企业积极与院校共同开展专业化人才培训,大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和一批适应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鼓励收入分配向优秀技术、管理、技能型人才倾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推行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区域统一审批等改革,提升“一网通办”和跨区域办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持 “非禁即入”原则,切实保障企业公平竞争权益,有效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进 “电子税务局”建设,持续提升纳税人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便利度。全面加强涉企问题摸排梳理和化解工作力度,最大限度为企业排忧、纾困、解难,促进市场主体充分释放潜能,努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富商投资环境。(责任单位: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