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所属主题: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成文时间: 2022-08-17 发布时间: 2022-08-17

2022年上半年泾川县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泾川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县十八次党代会“2168”发展思路,着力夯基础、优环境、强产业、增动能、拓就业,全力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两促进”,促使全县社会经济稳步增长。      

一、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758元,同比增加623.8元,增长4.4%。

1.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拉动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9552.6元,同比增加352.3元,增长3.8%,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2.5个百分点。其增长主要是: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据人社部门提供,上半年全县发放过渡性奖励补贴16500万元;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增加基本工资2169万元;为153名临时性公益岗发放工资及补贴172万元;累计发放增资18978万元。二是稳岗就业成效显著。通过着力增设就业岗位,持续加大疫情防控力度,强化就业服务促就业、促增收。全县17个第三产业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925人,同比增加125人,增长6.94%。全县第三产业劳动工资统计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0.445亿元,同比增加1288.6万元,增长40.7%。

2.经营净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1919.3元,同比增加106.1元,增长5.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净收入占经营净收入的40%。其增长因素为:政府部门通过降税减费、鼓励人员自主创业、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全面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巩固培植增长渠道,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89万元,为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长创造条件。

3.财产净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647.9元,同比增加30.4元,增长4.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2个百分点。一方面是随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居民投资收益明显;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屋出租价格普遍上涨,有效带动了财产净收入的增长。

4.转移性净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2638.2元,同比增加135元,增长5.4%,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其增收因素为:一是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措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足额发放到位,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应参尽参,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促使了转移性净收入的增长。二是通过强化“点对点、一站式”组织输转、落实劳务交通补助等措施,有效输转剩余劳动力,县财政累计发放转移性支出同比增长736万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558元,同比增加397.7元,增长5.6%,增速高于城镇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较上年同期缩小了0.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可支配收入实现了平稳增长。

1.第一产业对经营净收入增长拉动明显。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为3342.0元,占比78.6%。今年以来,全县强力推进畜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经营,充分发挥平凉红牛知名品牌效应,统筹兼顾,加对畜牧养殖企业贴息贷款扶持力度,以快速发展壮大畜牧产业。全县牛、猪、鸡出栏量分别达到0.85万头、5.11万头、62.6万只,分别同比增长57.4%、下降3.9%、增长59.7%,肉、蛋、奶总产量达到7296吨,同比增长24.2%,为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支撑作用。

2.土地流转收益促使财产净收入平稳增长。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28.4元,同比增长4.5%。近年来,全县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鼓励农民通过出让、转让、出租等方式进行了规范性流转或抵押,引导规模经营户跨镇、跨村租赁土地,持续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通过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极大吸纳了农户以个人承包土地入股分红,形成了“农户土地入股,集体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全县共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218个,入社农户3.27万户,土地流转面积为9.54万亩,幅射带动增加了农民收入。

3.惠农政策落实助推转移净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1558.3元,同比增长6.9%。全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新型农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统筹抓好惠农政策、农业保险、法治保障等农业发展要素,助推“三新一高”发展进程。一是全面落实惠农惠民政策。全县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550万元;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236万元;农民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738万元;废旧地膜回收利用补贴500万元。二是严格落实农业保险。全县承保农业保险二大类14个险种,保费总额1240万元,全县农业保险理赔772件,完成理赔金额719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7782户,有效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4.劳务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全县累计输转劳力7.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6亿元;乡村就业帮扶车间18家,有效吸纳本地剩余劳动力446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创办各类企业及经济实体1841家,带动就地就近就业1.2万多人;落实乡村爱心理发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1799人,以实现增收目的。

二、存在问题

1.工资水平较低,稳增收压力较大。虽然上半年全县城乡居民工资收入水平稳定增长,但因受疫情和国内外大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招商引资和产业开发任重道远,工资性增收仍存在较大压力。

2.发展动能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全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带动力不够强,加之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面临困难,第三产业活力不够,存在从业人员不稳定、经营性收入乏力、产业发展基础不稳固等诸多不利因素。

3.抵御风险不强,产业链不完善。低温冻害、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防灾减灾资金、人员、设施配套不足,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广,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基地建设品次不高、规模不大,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与产业相配套的农资供应、分拣、包装、加工、冷链、物流等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延链补链强链有待加强。

4.农业生产效益偏低,经营净收入增速放缓。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持续攀升,导致农业生产投入成本提升,农民收入空间进一步收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是生猪养殖收益不容乐观。因生猪市场价格频繁变动、玉米等饲料价格持续攀升等因素,导致生猪养殖效益不容乐观。二是农资成本费用持续加大。农业用种子、化肥、农药等市场价格增幅较大,农业服务费用也有不同程度上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负担。 

三、及对策建议

一是稳定提高工资性收入。努力保障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津补贴;健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权益。

二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工业经济攻坚突破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加大引项目、引产业、引链条招商引资力度。同时,把第三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和数字经济,不断培植县域经济增长点,以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支持批零住餐、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网络、定制、体验、智能等消费新理念。

三是紧扣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引导农民增收。转变就农抓农、就粮抓粮的传统观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考察学习、分析比较、抓点示范等有效措施,立足县情,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着力创建优质果品和绿色畜牧基地,凸显增产、增效、增收效应,打造粮食生产与特色产业开发互为关联、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以粮促畜、稳粮扩果、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发展路子。

四是转变职能,强化政府引领推动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职能作用,始终把市场引导与行政推动有效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驱动与农民素质提高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有机果品和建办高标准化养殖企业,以积极举办参加各类展销会,拓展高端市场,强化辐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