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政府信息

同心绘新景阔步振兴路——我市多措并举筑牢防返贫底线

春日和煦,在平凉各个乡村,沿着硬化路蜿蜒向前,民居错落有致,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处处活力升腾,充满希望。

乡村沃野充满活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这一切得益于我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以来,全市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加快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动态监测 让帮扶有速度更有温暖

3月初,崇信县木林乡金龙村村民李烈钗丈夫因病去世,三个孩子均在读书,家中劳动力只有李烈钗一人。在2024年度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第一轮集中排查中,乡村两级发现她家里收入结构单一、刚性支出大,导致经济困难,依靠自身发展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乡村两级发现后,按照户内收支实际情况,制定了帮扶计划,一是拟纳入监测对象和二类低保户,为子女享受相应范围内教育补助;二是引导积极发展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免费提供化肥农膜等农资;三是主动提供就业培训,积极衔接乡内企业提供就近就业岗位。”木林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于像李烈钗这样的群体,我市始终强化动态监测,坚决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性任务。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今年全市新识别监测对象180户834人,监测对象累计达11240户44453人,通过“一键报贫”系统自主申报314户、累计6965户、办结率99.9%。

全市继续推广“四圈管理”措施,高效运转“一键报贫”机制,将信息拓展覆盖到全体农户,运用多部门数据强化筛查预警,集中开展大排查,对存在返贫风险、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户开通“绿色通道”,提高监测效率,做到应纳尽纳。坚持开发式帮扶与兜底性保障相结合,积极探索分类施策的措施办法,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着力提升技能素质,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3月底前已完成对帮扶政策“明白纸”、未消除风险和新识别监测对象“一户一策”完善更新一次,并做好跟踪落实。严格落实“七不消”要求,坚决杜绝风险未稳定消除就提前标注退出的现象,对目前识别时间超过两年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逐户逐人分析问题症结,制定针对性措施加力推动风险消除,织密防返贫保障网。

产业支撑 铺就群众“红火”致富路

依靠务果,庄浪县阳川镇台咀村村民李青春脱了贫。脱贫之后,阳川镇继续开展产业帮扶。“脱贫之后政府没有放弃帮扶,每年组织果技员给我们传授务果技术,免费发放拉枝线绳和肥料,节省了务果的成本投入,还联系果商高价销售我家的苹果。”李青春告诉记者,去年自己务果收入6万元。

这是我市实施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围绕“三年倍增行动”和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近三年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比重分别达到51.28%、57.3%、62.85%。

今年我市持续倾斜支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保持总体稳定,扶持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坚持把发展帮扶产业作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发展思路,对2013年以来全市各级各类资金形成的183.97亿元帮扶资产全面进行盘点,分类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灵台县制定的帮扶产业分类发展“1+6”方案模式在全省推广。          

对链条完备且生产经营正常的1645个7.24亿元帮扶产业项目资产,持续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壮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多元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对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产业链条存在短板弱项、经营效益不够明显的2364个9.05亿元帮扶产业项目资产,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增加产品附加值;对处于停产闲置状态的帮扶产业项目,积极引入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创新运营模式,通过入股、租赁、转型、合并等方式,逐项目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对建成时间跨度较长、到达报废处置年限或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影响,无盘活价值、闲置低效、不宜继续发展的帮扶项目资产,积极谋划替代项目并列入后续计划实施。2024年共谋划“四个一批”项目239个、投资6.55亿元,现已开工215个,开工率90%。

稳岗就业 托起“稳稳的幸福”

春日和煦。在静宁县,陈等兄早起洗漱、做饭,孩子上学后,安顿好家里,她便来到静宁泓信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陈等兄告诉记者:“家里掌柜的外出打工,娃娃在城里上学,我在城里给做饭,就想找个时间灵活的工作。多亏了制衣厂,现在我既能给娃娃做饭,又能挣点零钱补贴家用。”

陈等兄所在的泓信制衣乡村就业工厂,位于静宁县城乡结合部,陪读家长务工需求量大,今年已吸纳20多名脱贫劳动力,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布置新岗位。

就业是持续增收的“金钥匙”。我市通过不断强化服务,积极帮扶,为稳岗就业注入“新动能”。

今年,我市持续抓好有组织劳务输转,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过筛摸排务工需求,建立脱贫人口务工台账,分类采取订单式培养、以工代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帮助脱贫人口掌握一技之长,全年输转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18万人以上;加大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数据的监测核实,在分配衔接资金时,足额预留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助资金,优化申领程序,确保应发尽发、应补尽补。

同时,综合运用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土地优惠等政策,推动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提质增效,加大以工代赈力度,规范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安置脱贫人口2.7万人以上。大力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和需求摸排,至3月底,新发放1262户6299万元,累计达27.42亿元,做到应贷尽贷。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乡村振兴、教育、人社等部门精准确定补助对象,春季学期补助资金2324.7万元发放到位,推动重点扶持项目落地见效。

东西协作 聚力提升帮扶实效

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土法榨油、手工制醋、石磨加工”等传统技艺的精华和乐趣,亲身感受记忆里的“乡愁”……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贾洼农耕体验产业园,大力发展以农业体验、休闲采摘、养生田园、农家餐饮为主的乡村旅游和劳务经济产业,打造了集“产、加、销、游、摘、玩”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走上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之路。

平凉在西,天津在东,两地相隔几千公里,相似的山水、相融的情感、共同的使命、相同的梦想,成就了相距千里的协作情缘,成为全面小康路上携手共进的“一家人”。

2021年以来,天津协作区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援助我市7.29亿元,完成消费帮扶9.79亿元,引进落地企业26家,携手打造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22个,共建产业园区8个。

2024年,我市持续强化招商引资,立足各自优势,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专题招商推介”活动,5个受援县(区)继续主动加强与天津协作区衔接沟通,谋划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148个2.43亿元,尽快协商确定帮扶需求清单,优化完善协作资金项目计划;精心筹备高层互访,谋划省市领导赴东部协作地对接互访签约项目21个25亿元,抓紧做好省市领导对接互访的项目签约前期筹备,力争年内每个受援县(区)至少引进5家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巩固提升“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惠农补贴、从严从实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随着一项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变为现实。(记者 丁小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