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20821/2022020007 所属主题: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泾川县政府办
成文时间: 2022-08-10 发布时间: 2022-08-10

泾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泾川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泾川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社区管委会,县直各部门,驻泾各单位:

《泾川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泾川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泾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10日

泾川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健康泾川”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依据《甘肃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甘卫发〔2021〕96号)、《陕甘宁三省区区域医养中心规划(2019-2035年)》(平政办发〔2020〕55号)、《平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平卫发〔2021〕56号)精神,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工作以健康扶贫为抓手,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健康泾川”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健康环境。2020年末,全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4岁,孕产妇零死亡态势,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62‰、5.97‰。全县注册执业(助理)医师662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98人;注册护士991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3.58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放病床1593张,每千人拥有床位7.16张。

一、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现状

——卫生资源配置明显优化。“十三五”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6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泾川县人民医院、泾川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个,乡镇卫生院15个(含1个分院),村卫生室210个(含2个第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144个。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放病床比“十三五”初增加了315张。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22人。

——疫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科学设置发热门诊18处、预检分诊点18处、留验站2处,单独设置集中医学观察点1处,研究制定《泾川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预案》《防控工作方案》《诊疗方案》等各项疫情应对处置方案预案,扎实开展应急演练,确定县医院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医疗单位,抽组感染、呼吸、重症医学等相关科室专家21名组建县级医疗救治专家组,严格落实科学防治、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医疗救治、院感防控、流调和核酸检测等措施,切实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县无确诊病例。

——基本医疗保障落实有力。健康扶贫挂牌督战的王村镇朱家涧村、红河乡姚哈村两个贫困村医疗保障目标任务主动清零;认真开展健康扶贫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后续保障隐患排查行动,对全县112个村卫生室的产权、面积、四室设置重新进行了排查,投资 236.5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5个,产权转换村卫生室9个。争取天津帮扶资金850.7万元,为12个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配备DR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工作站、神灯治疗仪、中医熏蒸仪等设备共计143台(件),提升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分级诊疗病种救治能力。

——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投资4.2亿元,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营;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积极论证储备医疗应急能力建设项目11个,投资360万元建成县人民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招商引资建成兰生单采血浆站。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机遇,在县人民医院建成胸痛中心等5个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和检验诊断中心等5个县级区域医学中心,组建了内科、外科等6个专业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医疗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在县医院建成远程会诊中心,积极推广应用居民电子健康卡。县级医疗机构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候诊提醒、电子处方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在县中医医院成立了全国名中医陈宝贵传承工作室,在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全国名医崔乃强工作室,“十三五”期间共招聘引进医学类专业紧缺人才130名,安置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2名,有效解决了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才紧缺的问题。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得到控制,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积极推行艾滋病干预措施,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深入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农村住院分娩补助、“两癌”筛查、癫痫病筛查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等工作,基本实现了碘缺乏病消除目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8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57%,听力筛查率99.75%,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降低到0.45%,监测报告出生缺陷发生率10.1‰,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稳步推进,2020年末全县电子档案建档率91.56%,档案动态使用率53.6%;新生儿访视率85.46%,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78.49%;早孕建册率70.63%,产后访视率83.63%;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3.2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66.03%,血压控制率36.91%;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4.47%,血糖控制率39.7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75.64%;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率91.67%,规则服药率90.91%。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大幅度的提升,满意度为95%以上。职业健康监管及职业病防治各项任务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率100%。严格按照省市职业病防治监管工作要求,督促帮助企业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全县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未发生尘肺病,未发生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未发生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至2020年底,全县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共36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69人,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213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79%,5年内增长率为9.7%。县中医医院2020年全年中医诊疗量10203,占总诊疗量的16.2 %,平均增长率21.2%。县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独立中药房,县妇幼保健院设有中医儿科和中药房。各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量基本达到3个三分之一,其中中药饮片处方达到5%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达到5%以上,9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     

——计划生育服务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总出生 15666人,出生率45.28‰,自增率44.34‰,符合政策生育率94.66%,出生人口性别比107.73。积极推行全面两孩政策,强化宣传,简化流程,切实做好群众生育全周期服务。开展计划生育惠民惠农政策专项治理自查工作,录入计划生育惠民惠农政策发放信息81487条,录入率达到了100%。收集审核发放计划生育各类补贴优惠奖励资金10项72953人1969.489万元。

——老龄健康事业稳步推进。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优待和救助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展、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项目工作有序推进。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全面落实,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快速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了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乡镇中心敬老院,乡村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幸福寓所等一批养老机构,全县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52张。老年人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得到加强,老年人教育、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理论素养全面提升。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设立了县人民医院党委。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医疗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和巡视巡察工作,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干部作风和行风持续好转,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健康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当前,“健康中国”战略迈上新高度,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发力,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逐渐加强。以药养医全面取消,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趋于健全。坚持预防为主,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建立,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融合,随着新时代矛盾论的历史性变化,对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卫生健康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推进健康泾川建设更加迫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从小康向富裕过渡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健康安全,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这必然带来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的全民健康需求,“需与要”更具张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理念正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深化医改面临诸多新挑战。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需要持续深化医改。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区域之间表现明显,如人均卫生总费用、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等资源水平,人均期望寿命等健康结果指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仍有提高空间;卫生健康投入依然不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统筹推进健康行动和深化医改各项任务,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构建优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着力优化卫生健康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全力推进深化医改、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卫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产业发展、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扶贫、人口发展,全面推进健康泾川建设。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把全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预防为主,健康促进。强化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卫生事业发展,不断缩小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

——紧抓机遇,人才强卫。把握东西部协作重要机遇,以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增强人才引进培养,深入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培育业务技术骨干,充实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共治共享,改善民生。激励群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完善健康保障,推进健康泾川建设。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四、发展目标

全县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预防为主的居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公共卫生防护网全面织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陕甘宁三省区区域医养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卫生健康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差异进一步缩小,健康知识基本普及。全县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1岁,平均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8.2%,托幼机构1/10万。

——健康保障能力持续加强。每千人常住人口床位、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量等卫生资源明显提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15和4.5人以上,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均等。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00/10万以下、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和重性精神障碍等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达到65%以上。

——医养结合体系初步形成。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成,医养结合能力全面提升,陕甘宁三省区医养结合项目初具规模,县人民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床位不少于20张。中医医院设立康复科,80%以上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等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到2035年,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健康优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健康知识广泛普及,健康环境持续改善。制约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全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泾川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全面推进“健康泾川”建设

1.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深化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健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机制,完善公共政策健康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在公共政策中体现健康导向,所有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都要充分考虑健康因素。在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时,对影响公众健康的内容进行健康因素审核。

2.提升全民身心健康素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全完善健康政策,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推动全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建立健康科普宣传长效机制,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推进健康科普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多角度多维度大范围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切实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

3.抓好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抓好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的落实,督促企业抓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完善,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申报、检测及结果公示、警示标识的设置利用等防范措施的落实。广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定期开展职业卫生专题培训,举办职业健康专题培训班,督促用人单位重视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4.深入开展健康泾川行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促进、控烟、健康环境促进、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中医药促进健康、健康扶贫等健康泾川专项行动,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

二、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5.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针对县级医院学科服务能力现状,通过医联体或专科联盟的模式,积极与省内外三级医院衔接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利用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邀请知名专家定期坐诊,开展疑难杂症远程会诊,方便群众就医。实施“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县医院专科能力、人才队伍、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和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县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优化医疗服务,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力争在2022年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等级评审。重点提升儿童、重症医学、母婴危重救治、康复、精神病等医疗服务水平。

6.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优质服务,大力提升基层门诊、急诊急救、住院、检查检验、中医药、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要求。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常住人口超过1万人的乡镇卫生院、常住人口超过800人的行政村卫生室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优先支持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为乡镇卫生院更新医疗设备和救护车等;为村卫生室更新基本的诊疗设备。扶持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在乡镇卫生院选择一些符合政策要求、医疗风险较低、服务人群较大、易推广高效益的特色科室重点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支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连续三年,每年扶持1至2所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食堂、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条件。

7.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预约诊疗、优化流程、付费结算等方面的作用,注重实施日间手术、临床药事服务、志愿服务等便民利民的措施。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全县临床实践和护理技能大比武,强化三基培训和远程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强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8.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普及应用电子健康码,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大力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三、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9.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一体两翼五支撑”(即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医保支付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和财政投入等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网。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监管法制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规范、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0.聚力推进一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条件,持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卫生健康服务环境,用足政策,争列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项目18个,总建筑面积73023平方米,估算总投资7.90亿元,其中医疗设备1.81亿元。  

10-1泾川县人民医院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提升。计划建设医学影像中防防护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购置核磁、C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139件(套)。概算投资总额7176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投资5741万元,地方自筹1435万元。

10-2泾川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负压病房改造及救治医疗设备购置。计划改造传染病区负压病房2000平方米,设置病床56张;购置移动DR机、有创呼吸机、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实时荧光PCR仪、生物安全柜、全自动内排式高压灭菌器、高速台式离心机、超低温冰箱、医用冰箱等设备25台件。概算投资总额150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投资1100万元,地方自筹400万元。

10-3泾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对疾控中心实验楼进行能力提升改造,面积1723平方米;购置部分医疗检测设备9台(套)。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地方自筹250万元。

10-4泾川县中医医院提标扩能一期项目项目占地面积33.89亩,计划新建框架结构康复中心综合楼1幢,地下一层,地上6层局部7层,总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其中:主楼117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附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维修原门诊楼3913.2平方米、原住院楼681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6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000万元,地方自筹1600万元。

10-5泾川县中医医院提标扩能二期项目。计划新建框架结构医技综合楼1幢,地下一层,地上5层局部6层,总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其中主楼面积8300平方米,地下面积1850平方米,附楼面积350平方米。购置数字胃肠机、结肠镜等医疗设备13台(件)。项目估算总投资692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000万元,地方自筹1920万元。

10-6泾川县疫情防控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选址新建县疫情防控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业务楼一幢,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设置标准化隔离房屋108间,并配套建设医护用房及相关生活附属设施。项目估算总投资4050万元,资金来源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

10-7泾川县人民医院新冠肺炎后备定点救治医院医疗设备购置。按照全市确定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后备医院要求,计划购置发热门诊CT、检验设备,及高流量吸氧仪、叩击式振动排痰机、肢体气压治疗仪、CRRT(床旁血滤机)、PICCO(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医疗设备245台(套)。概算总投资3200万元,资金来源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

10-8泾川县“互联网+健康医疗”项目。为县人民医院配置负压救护车1辆,并配备车载负压急救担架、尿液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心脏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为1家乡镇卫生院配置流动医院(车)1辆,并配备车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超声机、心电图机等设备;为飞云、红河等9个卫生院各配置救护车1辆,并配备基本的急救设施设备;为罗汉洞、丰台、党原卫生院配置呼吸机3台。概算总投资500万元,资金来源为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

10-9泾川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计划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23500平方米,设置病床150张。一期建筑面积12500平方米(门诊医技住院楼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妇女儿童保健楼7500平方米、托幼机构中心3500平方米)。配套实施给排水、污水处理、绿化硬化等其它基础设施。项目估算总投资21307.08万元。

10-10泾川县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及应急物资采购。计划新建地上二层框架结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及功能用房2000平方米,配套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等其它附属工程。采购呼吸机、移动DR机、医用口罩等部分医疗应急物资13.31万(个、台、件)。项目估算总投资2442.62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

10-11泾川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计划维修改造或选址新建。计划维修改造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四层砖混结构,并装饰装修;购置X光透视机、DR机、彩超、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医疗设备。项目估算总投资150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

10-12泾川县“智慧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计划建设智慧医共体互联互通基础平台、县域临床业务一体化系统、医共体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医共体智能医疗能力建设、医共体综合运营平台、医共体大数据中心、医共体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建立“智慧医共体”信息化管理系统。概算总投资4122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

10-13泾川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公厕建设:新建玉都、窑店、党原、丰台、红河、罗汉洞、泾明、太平、飞云、汭丰汭丰卫生院及合道卫生分院等11个卫生院砖混结构水冲厕所各1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新建荔堡、玉都等11个乡镇卫生院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用房约1210平方米,并配置计算机、打印机、叫号机、留观机、语音播放显示屏等设备。医疗设备购置:①为飞云、红河、泾明、汭丰、太平、合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7个单位配置呼吸机7台。②为汭丰卫生院、合道卫生分院配置DR机各1台。③为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颈颅多普勒诊疗仪15台,空气消毒机15台。急救车辆购置:为丰台、罗汉洞、汭丰、太平4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配置救护车1辆,共计5辆,并配备基本的车载急救设备。业务用房维修:计划维修荔堡、玉都、王村、高平、窑店、党原、丰台、红河、泾明、罗汉洞、太平、飞云、汭丰等13个卫生院业务综合楼,面积约11245平方米。包括更换地面砖、门窗、电、暖,室内粉刷、外墙做保温层、真实漆喷涂等。概算资金304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

10-14泾川县村级卫生所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计划新建或改造100个村卫生所,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每个村卫生室建设面积60平方米,预算资金12万元,达到“三室”分设标准。项目概算总投资1200万元。

10-15泾川县婴幼儿托育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在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项目中建托育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开放托位100个。概算总投资2500万元。

10-16泾川康宁精神心理医院。该项目为招商引资项目,拟在原温泉开发区蒋家村原瑶池山庄租赁土地及房屋,建筑面积约675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4330平方米。设置精神科、内科、中医科、康复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病床99张,以及行政后勤管理科室等,并配套建设水电暖等设施。概算资金5200万元。

10-17泾川县康之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该项目为招商引资项目,拟在丰台镇伍冢村、太平镇何家村、城关镇何家坪村等地流转土地3000余亩种植柴胡、赤芍、板蓝根、牡丹皮、紫苏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初加工车间一座350平方米、晾晒车间700平方米、仓储用房800平方米,购置分拣、清洗、切片、烘干、封装等设备,同时在丰台镇、城关镇配套中医理疗馆1个、诊所2个。概算资金6000万元。

10-18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计划采购1台拖挂式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单舱检测能力达到每日1万管。能够有效应对保障常态化或应急状态下的应检尽检和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概算资金52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2023年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

五、持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1.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动建档服务、上门服务、巡回医疗、健康巡讲、健康沙龙等活动,规范实施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患者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及中医治未病等十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发挥医疗服务行业优势作用,针对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宣传教育,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加强控烟宣传,巩固无烟医院创建成果,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到2025年,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在2020年基础上下降3个百分点。

12.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预防救治、群防群控、物资保障等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做好新冠肺炎、霍乱、手足口病、人间禽流感、麻疹、乙脑、新破、脊灰、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的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管理,完善疾病监测系统和信息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达到100%,网络直报覆盖率、查重率、审核及时率均达到100%。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完善县疾控中心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系统建设,加强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工作。

13.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城乡,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革除贫困代际传输。规范实施免费叶酸项目,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到2025年,适宜人群叶酸投服率达到95%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妇女“两癌”筛查率达到100%。持续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进一步提升县级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服务能力。

14.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强化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功能,提升卫生监督监测能力。严格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诊疗行为,公开服务项目、服务价格、办事流程等事项,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严厉打击“黑诊所”、超出登记诊疗和违法医疗广告行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比较完整的职业病防治体系,提高防治能力。加强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执法等卫生监督能力建设。

15.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预警制度,构建起院前和院内有机衔接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建立部门联动长效机制,把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之中,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全县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升预案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机动队的实战能力,稳步提升全县急诊急救、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6.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点抓好中药产业、中医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大健康发展。全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提标扩能项目建设,加强完善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及村卫生室中医服务网点建设。到2025年,形成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以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县每千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1.77张,每千人口卫生医疗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5人。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县中医医院重点突出针灸文化建设,倾力打造皇甫谧品牌,以“名科、名医”建设为重心,至少打造2个独具中医特色的重点专科、建成2个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或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健全中医康复科室,推广发展中医适宜技术,扩大中医服务项目。加强县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县中医医院诊疗水平,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

七、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7.多措并举培育专业人才。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一批、树立一批、培养一批”行动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按照市卫健委“名医入平凉”计划,在现基础上至少引进1名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来我县建立工作站、工作室。各县级医疗机构每年引进临床医学专业(含中医类别)本科以上学历人才5-10名,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引进临床医学专业(含中医类别)大专以上学历人才2-3名。积极争取人才培训培养项目,不断完善全员培训、继续教育、学习进修等制度,扎实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生、中医药人才、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等项目。持续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转化,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等制度,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全员培训工程。每年组织1/4 以上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中医类专业进修培训。到2025年,全县达到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10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1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4.5人,每万人拥有不少于       3.5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配备不少于5名全科医生。

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8.促进人口监测与家庭能力发展。贯彻落实《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积极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积极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补助救助政策,保障计划生育家庭权益。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对县域人口的常态监测,尤其以育龄妇女新增人口及出生人口的常态监测数据为依据,合理布局建设“一老一少”照护服务体系所需的资源,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给,逐步满足广大家庭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

19.强化老年人医疗保障和服务。进一步健全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多元发展的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全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发展老年医疗服务网点,推进社区、乡镇、村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老年病预防、咨询、护理、康复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为全县78岁以上老年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村(居委会)养老服务组织结合起来,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精神关爱和心理保健作用。全面加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合理规划布局公立医院及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面向农村和城市相对薄弱的社区卫生机构。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到2025年,全县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完成老年病科建设,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0%。推进社区、乡镇、村卫生服务机构病床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服务率达到70%以上。

20.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统筹落实医养结合融合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坚持创新引领,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医养融合发展。创新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医疗机构。支持设立以护理型床位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争取“十四五”末护理型床位达到养老床位总数的30%,注重将传统养生文化融入到现代医疗服务发展中,注重中医保健、推拿按摩等适宜技术推广。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并给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便利。

九、推进健康帮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21.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统筹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持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5年过渡期内保持健康扶贫政策总体稳定,工作对象从原来的贫困人口逐步转到所有农村居民。通过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深化县域综合医改、农村低收入人口健康帮扶、重大疾病综合防控、重点人群健康改善等五项行动,逐步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建立动态监测帮扶长效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以及其他重点对象进行核实,做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建立重点人群健康“有人管”的长效机制,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重大疾病、慢性“四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实现“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应签尽签”。建立巩固健康扶贫成果长效机制,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合格医生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跟踪销号,及时消除风险隐患。认真履行健康帮扶专责工作组职责,紧盯医疗机构“三个一”、医务人员“三合格”、“服务能力三条线”的工作标准,定期核查,动态管理,巩固健康扶贫工作成效。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县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职责,抓好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宣传工作,要加强部门协调,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健康工作,为“十四五” 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二、创新制度机制。健全完善促进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创新完善医疗卫生单位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奖惩办法,改进工作推进方式方法,强化医疗单位及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加大绩效力度和奖惩力度,进一步提升医疗单位及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形成制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科学管理目标。

三、强化行风建设。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医务人员遵纪守法、廉洁诚信的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和卫生健康文化建设,促进医务工作者依法从医、廉洁从医,规范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等制度,维护良好的服务秩序。同时,转变工作理念,切实增强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塑造卫生健康行业新形象。

四、严格督促检查。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规范执业的监督检查,大力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中医诊所超范围执业和村卫生室违规输液专项整治,强化公共场所安全监管,为患者提供安宁和谐的就医环境。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对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重点培育、重点扶持、重点考核、重点检查,促进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泾川县“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泾川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全县中医药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全市中医药大会精神,全力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和对外交流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发展指标任务基本完成。

——中医药发展机制逐步完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对全县中医药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药资源、常见病中医预防等因素,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县中医药发展工作提供了依据。县级分管领导多次召集专门会议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安排部署,开展调研,统筹推进重大中医项目实施,及时协调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同时结合机构改革,在县卫健局加挂了中医药管理局牌子,设立了中医药股,配备了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20年全县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361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个,乡镇卫生院15个,村卫生所2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个,中医(综合)诊所119个。全县共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69人,其中高级职称46人(乡村医生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6人,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86人,大专学历104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78人,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76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79人,5年内增长率为9.7%。          

——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院2020年全年总诊疗人次76730,平均增长率24 %;2020年全年总出院人次9903,平均增长率20.4%;2020年全年中医诊疗量10203,占总诊疗量的16.2 %,平均增长率21.2%。县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独立中药房,县妇幼保健院设有中医儿科和中药房。各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量基本达到3个三分之一,其中中药饮片处方达到5%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达到5%以上,9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

——中医药阵地建设全面优化。扶持县中医医院投资60多万元建成全县中医养生示范基地,编制床位290张,2015年全年平均病床使用率60.2%,2020年全年平均病床使用率 76.9%,平均病床使用率增长12.5%。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1.3张,5年内增长率4.16%。开设急诊科、内科、康复科、普外科、骨伤科、妇产科、肛肠科、治未病科等21个临床科室,配备美国GE16排螺旋CT、电子胃镜、口腔全景牙片机、中医综合治疗仪、耳鼻喉综合治疗仪、肛肠检查治疗仪等大中型医疗设备150多台(件)。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中医康复专科),市级重点专科3个(中医肝病专科、风湿病专科、中医脾胃病专科),县级重点学科2个(中医内科和中医肛肠科),大力发展“冬病夏治”等特色专科。

——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县中医医院建立全国名中医陈宝贵工作室,先后两次招纳中医传承人员(徒弟)22名。近三年从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医学院等院校共引进各类中医专业人才17名。开展第三批五级师承教育,培养中医药继承人15人,全县五级师承教育出师人员达到108名。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中医药专业在职培训,省级培训中医骨干13人(次),组织参加西学中、适宜技术等培训61人(次),县级各类中医药培训1.5万余人(次)。

——中医药文化有效弘扬传播。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载体作用,不断加大对中医药养生的宣传引导力度,多方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努力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2020年共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6期,健康沙龙活动4期,公众咨询4期,更换宣传栏3期6版,发放宣传资料7508份,播放电教片135小时,五年以来中医药养生知识普及平均增长率达到12.5%。

——中医药抗疫成效显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创新实施中西医联合制定诊疗方案,建立中西医结合救治、会诊、查房、病例讨论制度,“一人一案”辨证施治,“清肺排毒汤”、“抗新冠肺炎汤”、避瘟香囊等处方及时运用到新冠肺炎预防中,做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全过程参与。

“十三五”时期,尽管我县中医药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缺乏;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短缺,基层中医药人才存在“招不进、留不住”的难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中药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够完整等。

“十四五”时期,我县中医药事业处于发展机遇叠加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弥补基础短板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窗口期。

从国家战略看,中医药的定位之高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中医药发展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颁布了《中医药法》,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国中医药大会,开辟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时代。

从抗疫大考看,中医药功效的凸显前所未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医药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地实施早期干预,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持续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辨证论治特点与治未病特色优势,全力抗击新冠疫情。

从发展前景看,中医药市场需求之大前所未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增强,健康理念在转变,对健康的需求已由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向养生保健、预防治疗、调养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这正与中医药对自然、社会、生命整体的认知和康养理念高度契合。

从我县现状看,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历史、文化、生态和自然资源,群众种植中药材历史悠远。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落地,覆盖县、乡、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这一切都为我县加快发展中医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泾川唯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作为,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韶华,肩负起建设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历史重任。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健康甘肃、健康平凉和健康泾川战略部署,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医药事业产业联动,规模质量并行,传承创新并举,中医西医并重。通过5年的努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增进人民福祉的健康支撑,将泾川建设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创新,统领中医药发展全局。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探索推进中医药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医养结合模式和“互联网+”中医医疗模式,融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探索研究中西医协同协作创建机制,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在开放中发展中医药。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兼顾两头、强化中间,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统筹推进基层实用型人才和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统筹兼顾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深化改革,全力推进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推进中医药与保健养生、养老等融合发展。不断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探索拓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非药物疗法,推进落实医保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强中药处方点评力度,推进中药科学合理应用,减少药物资源浪费。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

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坚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健康服务等涉及农业农村、工信、商务、卫健等多个行业,贯穿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具有拉动消费、激活经济、吸纳就业、助力脱贫、改善生态等多重作用。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推进中医药跨行业融合、多领域拓展,创造新供给,释放新动能,引领新需求,不断放大综合效应。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中医中药产业链各项工作任务都能达到预期目标。中医药产业在激活经济、吸纳就业、助力脱贫、改善生态的多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3亿元,成为全县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药工业绿色制造、产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机制、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中药材农业、工业、商贸、流通和中医药健康产品、健康服务快速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内容及产品日益丰富。

——“十四五”期间,新建县中医医院康复中心综合楼和医技综合楼各一幢,完善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及村卫生室中医服务网点的建设。到2025年,形成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医院中医科为骨干,村卫生室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县每千人口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1.77张,每千人口卫生医疗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5人。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十四五”期间,建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和长效机制,投资40万元建成党原卫生院合道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医疗机构的中医馆,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强中医重症医学专家工作室和省上协同创新基地专家工作站建设。加入省中医院医联体和紧密型风湿骨病专科联盟,在县中医院成立县域中医医疗中心和多学科传统诊疗中心,带动建成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中心、温泉小镇康养度假村治未病中心。设立国医大师王自立传承工作室等。全面加强省市县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到2025年,争取建成市级专科(专病)4个,省级专科(专病)2个,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开发引进、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培养35名县内中医药学科带头人、15名具有中医专业特色和较高诊疗水平与创新水平的中医骨干人才、70名具有较扎实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的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专业人才及一批村卫生室中医人才。通过“外引内培、院企互联、重点扶持”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熟悉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人才,具有较高中医药企业管理经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高水平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医中药产业人才队伍。

——“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县中医医院与县社会福利中心签约,长期(定期)派驻医护人员,推广应用“食养(疗)、药养(疗)、文养(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知识和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养老质量,充分挖掘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特色优势,构建能看病、能康复、能养老、能保健、能普及中医文化的健康养生体系,实现“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临终可孝”敬老养老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大力支持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强对中药材种植的技术指导,力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上,促进中医药产业增长,拉动中药材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

到2035年,全面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实现更高水平协调发展,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中医药法》、《甘肃中医药条例》全方位深入贯彻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主要发展指标

第一章 重点任务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强化县中医医院建设。投资1.35亿元实施中医医院提标扩能建设项目,一期新建康复中心,完成门诊楼、住院楼维修改造;二期新建医技综合楼,购置医疗设备。2022年投资5000万元,建成康复中心主体工程。到2025年,将县中医医院建设成为中医特色浓厚、优势明显,人才、疗效、管理、服务、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的标准化、特色化中医医院,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县中医医疗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医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县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55%;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的比例不低于80%。积极建立名医堂执业平台,多措并举吸引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甘肃省名中医、平凉市名中医等名医团队入驻名医堂。鼓励和支持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突出特色和品牌,提供一流中医药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

(二)加强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在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设置中医药管理和临床科室,并按规定配备中医病床或者中西医结合病床。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将中医医师配备、中医床位设置、中医参与治疗率等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内容。

(三)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药人员。对已建成的中医馆进行提档升级,创建基层“旗舰中医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中医阁”建设,完善中医药场地、中医药诊疗服务设施,打造中医馆的“村级版”。

(四)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构建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等健康档案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共享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支持县中医医院积极组建医疗联合体,使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更好地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二、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实施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工程,围绕中医药特色突出的专科专病,打造中医优势专科。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县中医医院设置中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作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建设不同层级的中医“治未病”中心。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县中医医院、人民医院等中医药康复服务提供机构建设和管理,鼓励建成中医综合治疗区(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肺病科、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等建设。

(二)强化中西医协同攻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三)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持续提高县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四)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构建基于区域信息化平台的中医药综合统计管理系统、中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中医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实现中医药信息平台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和远程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医疗管理、医疗服务、医保报销全程信息化管理,方便患者看病就医。

(五)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加强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落实中医诊所举办备案制管理办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注册办法,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及中医馆、国医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三、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允许攻读中医专业学位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药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每年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不少于5分,晋升职称时加考20%的中医药内容。开展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可以开具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处方,在临床工作中提供中医药服务。争取国家、省上西医学习中医重大专项,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二)多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开展第四批中医药师承教育,全县遴选4名中医药指导老师,培养8名继承人。被确定为指导老师的,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师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继承人经结业出师考核合格并取得出师证书的,通过规定评聘(考试)条件和程序,在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给予一定优惠条件。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历申请中医专业学位考试科目推进基层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力度,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三)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继续加大基层中医类别本科生的招录力度,力争5年内全县招收50名中医药类别本科生,且占比达到公开招录本科生的38%。积极组织中医药人员轮训,对新招录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加强“西学中”工作,使县中医医院的西医医师90%接受“西学中”系统培训。实施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评选一批中医名家。强化中医药人员在职在岗轮训,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

)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在中医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时,将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医药经典能力、门诊工作量等作为申报条件,将治疗效果、住院费用等作为重要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中医临床病案、论文、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内,支持和鼓励全县医疗卫生机构适当提高中医药岗位设置总量。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岗位可单独核算,并适当提高中医药岗位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进一步拓宽中医药人才成长进步通道。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市级名中医、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全县拔尖人才的专业技术岗位单列管理,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等条件限制直接聘用。

四、全力推动中医中药全产业链发展

(一)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以太平阿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甘肃甜菊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进一步优化道地中药材区域布局,打造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基地和农户为依托,以技术和市场为先导的“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各乡镇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建立集中连片的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打造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示范村和产业大户,提高中药材产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

(二)推进中药精深加工。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加快培育中药材深加工龙头企业和中小特色企业,形成企业链。以项目引领产业、以招商推动发展,主动对接优势城市群、对口帮扶城市、中药材产业大省,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引进中医药龙头企业、科创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招引企业以直接投资、参股经营、订单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投资5000万元,建成集加工、晾晒、仓储、办公、厂房等为一体的中药材深加工基地;投资8000万元,建成中药复方制剂颗粒生产企业。到2026年,培育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中药材深加工企业1—2家。

(三)优化中药市场流通体系。加快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功能定位,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市场交易量和影响力,推动中药材仓储、物流、电商快速发展。通过仓储管理、金融兑付、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射频识别、快捷配送等系统整合,开展线上线下协同交易。鼓励有条件中药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中药材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业务。投资500万元,建成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到2026年,培育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企业1—2家。

(四)深化康养旅居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康养旅居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康养旅居产业发展。全力配合全市打造皇甫谧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中心区域、各大景点、大型社区周边、人流密集街区布设以中医针灸技术为主体的养生保健、康复理疗、中医诊疗等中医药健康服务带、体验区、示范街。谋划建设泾川温泉康养基地,依托加入省中医院紧密型风湿骨病专科联盟,在温泉小镇康养度假村设立治未病中心。充分发挥大云寺·王母宫佛道文化养生品牌,重点开发康复疗养、养生文化体验等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消费。强化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推广应用药膳。以传统食品为载体,利用药食同源中药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

(五)推动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乡村优势特色中药材资源为依托,培育发展中药材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中药材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支持中药材产业与休闲农业、康养、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引导乡村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创新中医药健康产品,发展生态康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养生、药用动植物观赏、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主题项目。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互为支撑、地域特色显明的中医药康养旅居线路、景点和景区,创建1—2个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康养旅居示范村。

五、继续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一)大力发展社会养生保健机构。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生保健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药养生保健及特色康复服务。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

(二)促进、探索中医医养结合。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养护院、疗养院。投资5696.6万元建成泾川县养老服务中心。

(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将中医药融入慢病监测和社区健康服务,针对高危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干预、健康管理。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包中都要有中医药项目,鼓励运用中医非药物治疗。

六、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一)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支持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活态传承。开展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和利用,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加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力度。保护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

(二)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加强重点领域科研攻关,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建设一批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开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新药、名老中医经典验方等研发,注重利用院内制剂开发中药新药。成立中药企业与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研究开发转化联盟,推动“平凉方剂”向中药新药转化。

七、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及学术交流

(一)加强中医药文化与医疗卫生相融合。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中医药文化与医疗卫生服务相融合,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实现传统医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二)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家庭、中医药文化产品制作及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提升全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使群众了解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健康讲座等科普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内涵提升,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工作人员组织学术团体。在政策规定范围内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工作人员参与国内外的展出活动、论坛会等学术活动。支持和鼓励中医药行业积极开展互访、互相交流,举办或承接各类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

第四章  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中医中药链长制作用,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县卫健局要在工作全局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一体考核中医药工作,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全面落实中医药参与健康泾川行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在资源配置、政策机制、制度安排等方面向中医药倾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要将本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二、加大投入保障。加大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投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建设项目。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防范风险”的原则,发挥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中医中药基金和省属国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聚集投向中医药产业领域。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依法合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降低担保费率。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行业信用信息开发适合中医药产业的金融产品。

三、健全完善政策。稳妥有序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完善中医药服务分级定价政策,优化比价关系,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泾川特色优势突出、应用历史悠久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进行适当倾斜,充分考虑中医医疗服务特点及中医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将医疗机构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措施方式,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及医保支付政策。探索建立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的政策措施。

四、规范行业行为。加强中药监管队伍建设,提升中药审评和监管现代化水平。将中医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诚信经营情况纳入不良执业记录档案,将相关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依法公示。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虚假宣传中药、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中药技术国际专利申请,积极挖掘、培育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做好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

五、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促进健康泾川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的普遍认知度。积极、客观、公正地宣传报导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的新亮点、新成效,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医药先进县创建。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泾川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高效推动落实。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和整体要求,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路线图,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序推进中医药建设发展,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尝试开展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特别是引进和开展第三方评估,适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


附件:泾川县“十四五”中医中药产业重点项目表(2021-2025年).docx

相关文件:关于对《泾川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