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文化

    泾川是西王母降生地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由民间组织的西王母庙会,从北宋开宝元年开始,至今已举行1052届。长期以来西王母信仰吸引了大批台湾同胞寻根问祖、祭拜朝圣,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桥梁纽带。“西王母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在中华世纪坛取土仪式上,王母宫被定名为“中华西王母祖祠”。2013年,在泾川举办了“首届华夏母亲节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女性文化研讨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授予泾川县“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2015年,西王母宫被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并倡议将西王母诞辰日农历七月十八确立为“华夏母亲节”。

    王母宫山下摩崖浮雕壁画中,半人半兽具有老虎特征的石刻,是古籍中记录西王母的早期形象。经专家研究认为是西王母氏族原始宗教中动物神转向神人崇拜过程中产生的氏族图腾。身边三只怪异的神鸟称“三青鸟”专门侍供王母吃喝。壁画的左右雕刻有周穆王、汉武帝拜会西王母的故事情节,这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由虎齿豹尾向后世神人形象转化的遗存。壁画前的西王母塑像是据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的传说中的描述所造,西王母雍容华贵,美丽、慈祥,坐骑一虎。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西王母的美学理解和对母亲美、女性美的崇尚。


    在我国各地的西王母宫庙建筑中,甘肃省泾川回山(回中山)王母宫以始建之早、规模之大而被公认为西王母祖庙。在泾川,现有七项国内外罕见的西王母文化遗产。泾川“西王母信俗”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王母的影响力是借神话的翅膀往返于古今时空的。西王母与黄帝、舜帝、大禹、周穆王等有如影随形、相伴始终的交往,比如黄帝在位时,西王母使乘白鹿授地图,助黄帝战蚩尤;舜帝时,献白玉环;禹学于西王母;周穆王西征时,曾与西王母唱和。西王母长期存在于“神”与人之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启超、王国维、吴晗等学者不约而同地揭开了西王母的面纱,认为西北诸古代民族猃狁、昆夷、戎、狄等皆同族异名。吴晗明确指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或西戎的别名”。闻一多则以诗句咏史:“龙,是中华民族的总图腾”、“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总先妣”。

    西王母文化遗产是分布在地域(民族)记忆、神话、道教、民俗、文艺等方面并以其形式传承的人类遗产。如果以科学的分类方法把不可胜数的西王母文化元素或信息一个一个去分拣,每个信息竟能尽如人意的自然聚拢在各自的学科类别之中。

    首先是地域(民族)西王母。秦汉之间的《尔雅》最早把西王母当作西部的地域名或氏族名记载。《礼记》载:西方曰戎。西王母“虎齿豹尾”之形,现代人认为是西王母以巫术行大巫师之职治理部落时戴有“虎齿”的面具、穿有“豹尾”的章服。因西方地理符号是虎,虎因此是西部古民族的图腾。以吴晗的考证理解,西王母即戎族,戎族即西王母。至今,陕西大荔有“大荔戎”、甘肃泾川有“乌氏族”、甘肃庆阳有“义渠戎”的遗存。由东渐西,戎族的生存足迹与历史身影呼之欲出、挥之不去。

    神话西王母,可谓妇孺皆知。后世的地理知识愈进步,神话西王母的地域愈西移。西王母居昆仑悬圃、阆风之苑,那里金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还有昆仑桐柱,其高如天,围三千里,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达。有鸟希有,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最迷人的当是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三千年成熟的蟠桃,吃一口即长生不老,西王母蟠桃盛会成为长寿者的聚会。羿曾请不死之药,妻嫦娥服药后奔月;而后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等,数千年前就已经诞生了人类飞天、奔月的创意。

在宗教中,道教赋与西王母以神格,她和东王公共主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司天之厉及五残”。以世俗理解,西王母是生命起源和善恶分明的生命秩序的主宰,向善,就有祥瑞;向恶,就有惩罚。西王母神格仅次于三清,可谓崇高。

    民俗西王母,是民间把她请进无数的庙堂,又与祖庙呼应,以庙会形式,全体民众自发崇拜、纪念王母娘娘,实际是祖先崇拜意识、认同中华人文先祖之一的民间文化自觉,也是向王母娘娘祈求平安。

在文学艺术中,从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取材西王母至今,西王母一直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的主角和题材,古今所有文学大师和作者,无不描写或引用过西王母。青铜器、石刻、画像砖、壁画、雕塑、碑刻、木刻、民间画、年画上表现西王母素材举不胜举。西王母也进入了现代电影、电视、数字音像等艺术表现形式。西王母的文学艺术之美在人类文艺史上占有的地位和对未来文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古今描写、引用西王母题材之作品汇集,肯定是一座惊艳未来、规模弘阔的西王母文艺宝库。

    中国汉代以来记载西王母之碑刻非常丰富,可惜荡然无存。甘肃省泾川幸存有宋代邢部尚书知制诰陶谷撰文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碑高2.83米、宽0.86米,计802字,是目前唯一可见的专门记载西王母史迹及祖庙的碑刻。泾川还幸存明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彭泽撰“重修王母宫记”巨碑,碑称回山王母宫为“千余年之胜迹”。以碑刻与文献互证,泾川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乐府《上之回》专题咏唱汉武帝在泾川(古泾州)祀西王母之史实。

    《全唐诗》中有胡曾的咏史诗《回中》一首:“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明清《平凉府志》、《泾州志》等6部地方志,以数百篇记载西王母之总量,为全国之最。现存的清代《回山王母宫旧图》,把西王母大殿、三天门、五道灵宫殿、周穆王庙、汉武帝庙等108庙全景绘于纸上。从宋代开始的农历三月二十回山西王母庙会,其时数十万人朝山纪念西王母,已传承千余届,而到今日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泾川“西王母信俗”。

    台湾有数千家大大小小的西王母宫庙,祀西王母为母亲神、母娘。在地震、海啸、火山、车祸频发的生存境遇中,台胞拜王母莫不为祈福平安。1990127日,240多人的台湾西王母寻根团寻至泾川回山,当看见宋、明碑刻和清108庙王母宫全图时,泣不成声,感恩终于找到了西王母祖庙。二十多年间,成千上万的台湾女子相望于道,手拉手拉成了台湾—泾川西王母万里朝圣之旅,朝圣主体为女性,家人呵护相伴,己与“台湾湄洲妈祖朝圣之旅”相提并论。

    西王母遗产的时代价值,首先是和平之美。西王母与黄帝、舜帝、周穆王借地图、美玉、诗歌等言和平、减杀戮。其次是长寿之美。向善者寿,行恶者灾;瑶池圣境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想模式。嫦娥奔月等想象,则是在古代己诞生了今日中国人航天的创意,打开了人类科学、艺术想象力之门。西王母被誉为东方美神,以“母娘慈悲”之精神、“容颜绝世”之风韵,集中了中国人对母亲美、女性美的共识。蟠桃会的核心寓意是母爱、大团圆,西王母因此紧紧系着全球华人、台湾同胞的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